华自永航二次供水物联网网关入选《湖南省城镇二次供水产品库》 金龙电缆分布式光伏电站正式启动 聚力前行,未来可期——热烈庆祝湖南坎普尔生产基地开园一周年! 华自感创携水利信息化技术成果亮相湖南省水利科技创新会议 华自科技:推动能量流与信息流深度融合 华自科技锂电装备“ 进击图谱”
  第168期  上一期:    下一期:   
第168期 第二版

物联网技术是实现电力数字化转型的 重要支撑技术。近日,华自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副总裁、能源事业部总经理蒋青山就多能物联技术在电力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的 作用等问题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专访。 

中国电力报:华自科技深耕自动化和 信息化多年,请您简要介绍下我国电力自 动化和信息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蒋青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电 力自动化行业刚开始进入微机时代,即以 计算机技术代替传统继电器,实现微机保 护及自动化。九十年代末、新世纪初,随 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电力自动化开始 向分布式、网络化、系统化发展,构建 基于现场总线、分布式保护测控单元、 SCADA 监控系统等技术与产品的电站综合 自动化系统。随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 建设智能电网,作为核心的数字化变电站 (后来成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推动电 力自动化与信息化向前发展。新能源的异 军突起,带来了能源革命,从能源互联网 概念的流行,到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 统,电力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新 时代。

中国电力报:您如何理解电力自动化 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关系?您认 为三者有何异同?

蒋青山:关于自动化、信息化、数字 化及智能化之间的关系,个人认为可以从 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技术发展维度,最 先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然后是基 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化,再是基于大数 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伴 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信息化、 数字化及智能化可以看作是发展的不同阶 段,也代表越来越高的水平和程度。另一 个维度是系统的不同层次。自动化概念侧 重于生产过程层面,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设 备层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电力自动化就 是发电、变配电等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概 念侧重于管理层面,属于生产过程之上的 管理层,实现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智 能化概念侧重于决策层面,在生产过程自 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基础上,实现智能 化决策。数字化概念则是相对于物理世界 而言的,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就是不断 数字化的过程,数字化是自动化、信息化、 智能化的基础。 

中国电力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 新型电力系统,多能物联技术将在其中发 挥怎样的支撑作用?

蒋青山: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技 术创新来支撑和实现。多能物联就是综合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 术,能量存储、转换、优化等控制技术, 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的深度融合,多种能 源协同互补与多元化服务,能源系统安全 高效与智能管控。具备能源设备状态全面 感知、能量流动系统监测、能源效率综合 提升、能源安全有效保障等能力。

中国电力报:华自科技多能物联技术 达到怎样的发展水平?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情况如何?

蒋青山:华自科技长期深耕电力自动 化与信息化,致力于成为多能物联技术的 领航者,把多能互补、智能物联作为技术 创新方向和重点,助力能源产业向着多能、 绿能、节能、智能的方向持续发展。近些 年,华自科技承担多个国家及省级科研与 产业化项目,如物联网技术专项水利水电 远程智能监控与决策服务项目、分布式发 电智能监控及光水互补技术应用、电网智 能化监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电力线路 故障精准定位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等 项目。我们牵头组建了电力智能化领域的 制造业创新中心,致力于行业关键共性技 术研发,目前重点在电力智能运维及储能 技术领域。持续打造多能物联数据中心, 为众多发电及工商企业用户提供电力智能 运维服务、能源管理服务等平台支撑。推 出多能物联管控平台、多能物联协调控制 器、储能 EMS/PCS 等产品。打造能源集 控、园区光储充一体化等多种场景项目示 范应用。近期,湖南邵阳拟建设的 100 兆 瓦 /200 兆瓦时储能站是湖南省最大的电 网侧储能项目,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单体最 大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电网侧储能示范 项目。在海外市场,通过多年业务拓展, 华自科技已形成水电与新能源领域自动化 设备及建设运维的竞争优势。

中国电力报:适应电力数字化转型趋 势,您认为多能物联技术在电力深入应用、 规模推广还存在哪些瓶颈?该如何破解?

蒋青山:多能物联技术是实现能量流 与信息流深度融合,从业务方面是实现横 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控制;从 系统层次上,实现 OT(操作技术)层自动 化与 IT(信息技术)层信息化的融合。多 能物联技术在具体应用中最大的困难与瓶 颈在于融合。电力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 在不同业务、不同层面形成大量的自动化 与信息化系统,实现这些系统的融合是巨 大的挑战。如何破解呢,唯有创新,通过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标准创新。(转载自《中国电力报》)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长沙高新区麓谷工业园麓松路609号
企业邮箱:hnac@cshnac.com
售后专线:400-0586-896
业务专线:0731-88238888-8219
                 18390964050(非工作时段或紧急可联系)
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公司优势
企业文化
国际视野
成员企业
解决方案
新型储能
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能源
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环保
智能制造
开云·Kaiyun(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水利
智能运维
产品中心
硬件产品
软件产品
华自服务
华自培训
售后服务
新闻中心
华自新闻
媒体聚焦
华自通讯
行业动态
展会动态
集团三十周年
加入华自
社会招聘
校园招聘
招聘公告
投资者关系
公司公告
投资者讲堂
公司风采
董秘直达

微信公众号

天猫旗舰店

流量统计代码